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介绍,当前已建成1万余个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2023年1月至5月回收利用废旧动力电池11.5万吨,超过去年全年总量。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工信部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工信部培育遴选了84家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形成可满足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处理需求的综合利用能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动力电池的装机量也在迅速攀升,已经超过700个GWh,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装机量同步增长已超过90%。
根据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的既有数据预测,截至2027年,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达到114万吨,动力电池报废潮即将来临。
01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带来了大量废旧动力电池。按照动力电池平均使用寿命5-8年来计算,我国第一批投入市场的动力电池已面临退役。 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迅速。 EVTank发布的相关白皮书显示,2022年中国废旧锂离子电池实际回收量为41.5万吨,同比增长75.8%。 由于2022年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拆解与梯次利用行业呈现出价量齐升的爆发式增长局面,整个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154.4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82.8%;预计到2030年,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达到1053.6亿元,届时实际回收量将越来越接近理论值。 巨大的市场前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抓紧布局动力电池回收。2023年3月15日,国轩高科与日本爱迪生能源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开拓日本储能和回收市场,促进可再生能源在日本普及。 3月21日,天奇股份与中国诚通生态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拟在锂电池回收循环利用领域进行全方位深度合作。 紧随其后的是格林美与韩国SK On、ECOPRO于3月25日签订谅解备忘录,三方确认合资在韩国投建一家二次动力电池用新一代超高镍多元前驱体制造工厂的初步意向。 总体上来看,锂电回收行业的主流玩家有三类。一类是第三方的回收企业,第二类是电池生产企业,第三个是车企主导的产业联盟。 主流的商业模式有三类,一是电池厂商的回收模式,利用渠道优势打造对电池材料的闭环回收和废电池的梯次利用等商业模式;二是第三方回收模式,自主建立回收网络,完成从电池回收到资源利用全过程商业模式;三是产业联盟回收模式。在实际运营过程当中,当前第一第二类在普遍应用中。 尽管模式各有不同,但锂电回收行业的一个共识是,能够在自己的企业以外,逐步向外延伸,形成产业链的覆盖,来构建一个电池从生产到再利用的闭环。 业内人士分析,锂电回收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避免环境污染,第二是资源的循环利用。 对动力电池的及时回收处理,可以降低触电、爆炸、腐蚀等安全隐患。 另外,通过梯次利用和回收拆解利用把材料再回收,可有效减少碳排放,推动“双碳”目标的达成。 02 如今,我国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体系也已经初步构建。 自2018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公布了四批《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到目前为止,有84家企业进入了“白名单”。 5月29日,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表示,将加快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强化行业规范管理。 6月21日,国新办宣布,未来将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持续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不过,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震坡认为,“从现有体系来看,我国现有的国标只有16项,行标只有20项。这些标准还没有办法满足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和梯次利用产业链的要求。” 从整个行业发展来看,区域分布的均衡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的回收产能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 此外,产业链上下游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一系列难题。 王震坡介绍,“锂电池上下游退役信息相互之间获取难,导致综合利用企业掌握不到车在哪里、电池在哪里等信息,交易价格也不透明等问题。对于评估和梯次利用技术方面来说,它们对于电池的健康状况的认识也是一个黑盒。” 据国海证券分析,电池回收作为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最后一环,也被视为是解决锂资源、锰与钴等金属资源短缺以及环保问题的有效方式,目前已经成为整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和矿产资源企业等全产业链争相布局的领域。
面对庞大的退役电池量,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还将继续增长。
据中国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总工程师韦洪莲预计到2025年,中国动力锂电池回收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
在政策的支撑下,动力锂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将迎来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