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十五届储能大会暨展览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大会以“绿色、数智、融合、创新”为主题,针对储能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充分探讨,分享可持续发展政策机制、资本市场、国际市场、成本疏导、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供应链体系、商业模式、技术标准、示范项目应用案例、新产品以及解决方案的普及和规模化工程应用。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在大会上表示,发展新型储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强调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发挥各类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一系列政策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向更高更稳更绿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我国储能产业逐步从“政策驱动”到“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到“质效优先”,新型储能电站建设要统筹考虑各省网架现状、调节能力现状、消纳能力等,结合建设综合成本最优、调节能力最强、消纳能力最高三个维度出发,以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思维破解发展障碍。
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42.46吉瓦/109.58吉瓦时,超全球新增装机的60%,同比99.17%(功率增长)/129.56%(容量增长)。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74.66吉瓦/176.45吉瓦时,同比131.86%(功率增长)/163.8%(容量增长),首次超过抽水蓄能。排名前十省份累计装机功率均超3吉瓦。内蒙古是首个也是唯一超10吉瓦的省份,功率规模居全国之首。新疆容量规模第一,新疆、内蒙古装机容量规模均超20吉瓦时。广西、青海、山西、安徽、湖北、河南、贵州累计装机规模均在2吉瓦以上。江苏新增功率规模居全国第二,容量规模排第三,其电网侧和用户侧新增装机均居全国之首。Top10省份新增装机均超1.5吉瓦/3吉瓦时,Top4新增容量之和超全国的一半,Top10新增容量之和超全国的八成。
2024年,华东、华北、西北新增装机功率规模均超10吉瓦,其中华东地区最高,超13吉瓦。西北地区新增容量规模最大,超36吉瓦时,华东、华北新增容量规模也都在27吉瓦时以上。西北、华北地区主要以源网侧项目为主,华东地区电网侧和用户侧新增装机规模位列全国第一。
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项目新增装机39.38吉瓦/96.14吉瓦时,功率占比92.64%,依旧为主流技术路线。液流电池储能项目迈入吉瓦时级。5个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新增装机,其中湖北应城、山东肥城两项目均为300兆瓦级,此外河北建投储能液态空气储能电站也成功并网试运行。首个百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并网,首个百兆瓦级半固态电池储能项目投运。长治30兆瓦飞轮储能独立调频电站并网。2024年混合储能项目新增装机总规模达3.39吉瓦/9.386吉瓦时,主要为“磷酸铁锂+”模式,规模最大的是磷酸铁锂+液流电池储能形式。
2024年电源侧新型储能新增装机13.47吉瓦/38.41吉瓦时,容量占比35.05%,主要集中在新疆、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2024年电网侧独立/共享储能新增装机26.32吉瓦/64.82吉瓦时,容量占比59.15%,总投资额超935亿元,主要集中在江苏、内蒙古、山东、青海、新疆等省份。2024年用户侧储能新增装机2.67吉瓦/6.35吉瓦时,容量占比5.79%,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华东地区用户侧新增装机1.45GW/3.47GWh,容量超过全国用户侧的一半。单独配置的工商业储能项目新增装机容量约占用户侧的八成,储充/光储充/分布式光伏配储/微电网等项目约占用户侧的两成。
2024年,国内共完成了1189次储能采招工作,其中EPC/PC(含设备)、储能系统、电芯等采招落地规模达63.51吉瓦/187.44吉瓦时,去除同一项目不同类型多次采购的情况后,对应的实际储能系统需求为61.04吉瓦/179.18吉瓦时,同比增长72.42%,采购总金额达1580亿元。2024年,华电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国电投、中核集团、中能建储能采招落地规模都在8吉瓦时以上。华电集团采招落地规模最大,超10吉瓦时。2024年,五大六小发电集团储能采招落地规模共计20.41吉瓦/61.72吉瓦时,容量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五大发电集团储能采招落地12.46吉瓦/41.57GWh,容量占比超过五大六小发电集团的三分之二。六小发电集团储能采招落地共计7.95吉瓦/20.14吉瓦时。新疆采招落地6.48吉瓦/23.42吉瓦时,领跑全国。江苏、内蒙古、山东采招落地均超4吉瓦/10吉瓦时。西北、华北和华东地区是新型储能发展的主力军。
2024年,磷酸铁锂储能系统价格的下降跟市场供需和原材料价格都密切相关。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10万元/吨以上下行至8万元/吨以下,9月触底后略有回弹,现趋于稳定,12月均价约7.555万元/吨。314安时和280安时电芯价格持续下跌,9月后与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的强关联性脱钩,市场供需成为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300Ah+储能电芯在全球大储市场2024Q4市占率近50%,预计500Ah+电芯将于2025年下半年陆续量产。
截至目前,前15家锂离子电池龙头企业总投产产能近1700吉瓦时。2024年,国内共93个储能锂离子电池生产制造项目规划年产能832.2吉瓦时,其中77个项目已披露投资金额,总计3037.75亿元,达产后年产值达2923.16亿元。108个储能系统集成生产制造项目规划年产能621.42Wh,其中76个项目已披露投资金额,总计1646.2亿元,达产后年产值2420.65亿元。48个液流电池储能生产制造项目规划年产能124.28吉瓦时,其中34个项目已披露投资金额,总计926.54亿元,达产后年产值1328.5亿元。
48个钠离子电池储能生产制造项目规划年产能254.7吉瓦时,其中39个项目已披露投资金额,总计1267.7亿元。42个固态/半固态电池生产项目规划年产能235.5吉瓦时,其中,31个项目披露投资金额,总计1275.29亿元,16个项目披露达产后年产值,共计966亿元。11个压缩空气储能产业项目规划年产能达3.4吉瓦,总投资超49.78亿元,达产后年产值超205亿元。25个飞轮储能制造项目规划年产能达40.81吉瓦,总投资超185亿元,达产后年产值超366亿元。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4年底,近30个省市公布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链和供应链产值目标,总目标超2万亿元。2027年新型储能产值目标总额近3万亿元,2030年新型储能产值目标总额近4万亿元。
截至目前,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远景动力等26家中国企业在海外共投建65个锂离子电池及储能系统集成生产制造项目,投产/在建/规划产能达823吉瓦时,其中34个项目已披露投资金额,总计3558亿元,主要集中在美国、匈牙利、摩洛哥、印尼、西班牙、德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储能电芯出货量301.04吉瓦时,同比增长55.87%;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323吉瓦时,同比增长53.81%。Top9为中国企业,国内企业储能锂电池出货在全球占比中提升至93.2%。2024年国内储能电芯出货量中约43.3%出口到海外,出口量约130.4吉瓦时。2025年储能电芯全球市场仍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预计2025年全球出货量超390吉瓦时。
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共追踪到全球115起储能相关安全事故,就事故场景分析,其中电池生产工厂事故17起(其中包括4起电池回收工厂事故),运输途中事故5起,工程测试中心1起,储能电站事故92起,发生事故的储能电站总规模超过5GWh。主要涵盖生产、运输、安装、调试、并网、运维等阶段。
会前,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和德国储能协会充分协商,双方协会就中德储能产业全球化影响力和国际合作达成共识,双方以此次大会召开为契机,共同签订《中德储能产业合作谅解备忘录》,积极推进中德储能产业务实合作及全球化渠道资源建设。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和德国储能协会高级专家 Gerrit Lühring现场签约。在新形势下,中德双方协会愿秉持互利合作的原则,沟通彼此关切,加强新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链和供应链沟通协调,拓展渠道交流合作机制,提升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合作水平,为全球储能市场稳定和完整供应链注入更强大力量。
大会期间还将发布《2025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25工业绿色微电网发展白皮书》《2025中国新型储能产业项目招标及价格分析报告》《2025新型储能典型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等系列研究成果。